報復與陰險《告白》湊佳苗

當倫理和正義分歧,你該選哪邊?
殺人者的與復仇者的心理演進,輪番敲擊著我們內心的道德尺度

  一位中學女老師在校園游泳池內發現自己的四歲女兒意外溺斃,後來經她私下調查,原來是班上兩位學生謀殺的,但殺人動機實在荒唐。痛失愛女的老師辭職,不向警方申請重新調查,而在結業式那天向全班學生告白真相,並透露了她的復仇計畫,在學生們的心底種下恐懼的因子……

  作者利用《罪與罰》的反推理手法來心理分析新世代教育和校園犯罪,各篇章由受害者親人、嫌疑犯學生、嫌犯的家人及女同學等主觀視角分別告白,一步步逼近犯罪動機的核心,藉此也提出許多重要問題,像是師生親子關係如何有效溝通、校園犯罪的法律面和道德面的懲罰該如何拿捏、如何與疑似有問題的學生相處來預防犯罪、如何落實個別化人格教育、青少年犯罪的法律規章是否該檢討等等,小說適切地用個人的自白故事點出當今教育出了問題的因果所在。

  全書的結局極具爭議,是「考驗大家的倫理觀和正義感」(本書日文版編輯平野優佳的話),《讀賣新聞》報導說很多人就是因為想跟別人討論一下這個結尾,而向身邊的人推薦此書。

小孩是純真的,這不知道是哪個時代的神話。
可以分出:認為到頭來自己只有這種程度,就這樣直線下降的人;就算沒有結果也不焦急,繼續努力維持現狀的人;以及,現在正式加把勁的時候,更加努力突破瓶頸往上爬的人。我在擔任導師時,考試前常有家長會說:「這孩子只要努力就做得到。」但「這孩子」多半正是在這個關卡直線下降的人的典型。並非「只要努力就做得到」,而是「根本無法努力做到」。
大部分的人多少都希望受到別人的讚賞。但是做好是做大事太困難了,那最簡單的方式是什麼?譴責做壞事的人就好了。話雖如此,率先糾舉的人,站在糾舉最前線的人還是需要相當的勇氣的。但是跟著打落水狗就簡單了。不需要自己的理念,只要附和就好。這樣除了當好人,還能發洩日常的壓力,豈不是一舉數得的樂事嗎?而且一旦嚐過甜頭,一次制裁結束為了獲得新的快感就會找尋下一個制裁的對象吧。一開始的目的就是要糾舉壞人,漸漸就變成強行創造出制裁對象了。愚蠢的凡人忘記了最重要的事情。那就是自己並沒有制裁他人的權力。


  異色的推理小說,相當的好看。

報復 陰險 告白 湊佳苗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b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